栾川县地情网

马海明


      马海明,中共党员,1953年出生于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参加工作,1976至2000年在潭头镇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文化站站长、镇政府办公室秘书、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00年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会副主任。2005年调潭头镇政府任主任科员。2011年5月7日,在栾川抱犊寨景区开发建设中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58岁。

1996年担任副镇长时,马海明同志主动请缨牵头开发重渡沟,历尽艰辛、排除万难将一个穷山沟开发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目前已成为国家4A景区

      如今闻名遐迩的河南重渡沟景区在18年前还是个穷山恶水的山沟沟,老百姓靠伐竹子卖钱谋生,人均收入不到千元,是当地出了名的落后村。为改变贫困面貌,潭头镇副镇长马海明率先提出开发重渡沟旅游,不仅甩掉了重渡沟的“穷帽子”,还打造出农村旅游开发样本,成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

      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分包重渡村,他苦苦寻找着当地脱贫致富之路。绿竹、瀑布,结合重渡沟珍贵的自然资源,他率先提出开发重渡沟旅游规划。然而,这在当时甚至搞不清楚旅游是什么的当地人眼里,马海明的想法不过是白日做梦。

1996年,潭头镇成立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开发重渡沟旅游,马海明兼任公司的首任经理。“没人、没钱、没公章、没场所,除了空名头,啥都没有,比皮包公司还皮包公司。”后来接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的任献国这么描述当时的条件。

   “就恁一股水,几片竹园,马镇长还想诓人来?马镇长真是个大煽板”、“出去转了几天能耐不轻,就咱这穷山沟还想捣人来”,刚开始,群众对马海明并不买账。

   “那时候大家都叫海明哥马大煽,说他光会瞎忽悠,可别人不知道,他为了重渡沟把自己家都掏空了。”任献国说。为了早开工早建成,马海明等不到工程款,自己想办法“倒腾”到一笔资金,就找工程队开工修路。钱没了,工程不能停,马海明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贷了8万块继续修路,再继续筹措资金。

      在马海明的“连煽带干”下,1999年重渡沟景区正式营业。开业第一年,获益38000元,初步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下定心思跟着马海明搞旅游开发。重渡沟旅游节节攀升,目前每年到访游客超过70万人次,家庭宾馆发展到了350家,户均收入9万多元,还吸引了1000多外地人在此就业。

      2000年,马海明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离开了重渡沟,马海明却没有离开旅游发展。在担任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期间,马海明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先后开发出了伊河漂流、民俗文化农耕村、抱犊寨红色景区等旅游景点,打造出了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栾川模式”。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醉心于旅游开发的马海明,最后的归宿也在景区。2011年5月,马海明一个人在抱犊寨景区踩线勘景时,不幸坠落山崖。在潭头镇举行的追悼会上,重渡沟数百名村民奔波40里山路,第二次哭送马海明。

“我是重渡沟的儿子,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这是马海明曾说过的一句话。妻子关长荣把     马海明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重渡沟,“他一辈子都搞旅游,死也死在景区里,他无怨无悔,我理解他。”

      1995年,马海明担任潭头镇副镇长时,开始考察、研究、论证重渡沟旅游开发工作。1996年,主动请缨开发建设重渡沟。

      重渡沟开发之初,面临没资金、群众不理解、营销无门路三大难题。马海明千方百计破除三难,为开发打开局面。

      景区的开发建设,首先是勘察、规划旅游线路,把景点串联起来。当时的重渡沟,因为尚未开发,人迹罕至,充满凶险。为了勘察、规划景区旅游线路,马海明和他的同伴,一次次脚蹬解放鞋、腰缠葛条,披荆斩棘、不顾艰险地跋涉在重渡沟的山岭沟坎之间。饿了,他们就坐在树杈上啃几口干馒头;渴了,他们就喝几口山泉水。在勘察途中,他们遇上过擀面杖粗的乌梢蛇;山顶暴雨骤降,炸雷劈开的树枝险些将他们砸伤;暴雨过后,凶猛的河水差点把他们冲走。马海明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勾画出重渡沟旅游线路图。

      景区开发建设,从重渡沟南沟开始。为改变群众思想观念,马海明在南沟的这棵菩提树下,会不知开过多少次,道理不知讲过多少遍。群众不相信旅游发展的前景,不理解马海明描绘的蓝图,还曾送他“马大煽”的绰号。

      景区建设伊始,为了节约资金,马海明领着群众一起干,修路、架桥、设计线路,凡事他都亲力亲为。

      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中,马海明创造性地采用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亲水亲石、险夷共有等十几种方法,古朴自然、妙趣横生的游览体验得到了游客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景区建设中,咋就地取材;游览路修多宽,弯道咋设计;台阶咋垒,每个多高多宽;汀步石咋摆,每个石头多大,两石之间距离多远等等,马海明都一一交代。

      为了保持山区景观的自然美,马海明制定了与自然密切协调的建设规划。他于1997年编写的《重渡沟风景区介绍》中写道:景区规划以水乡特色为重点,建设风格以原始古朴为重点,建筑材料以竹木草石为重点。

      资金困难是景区开发面临的又一大难题,马海明四处奔波筹措资金,旅游公司运行困难,马海明和员工纷纷拿出自家的积蓄。1998年腊月,为偿还债务,马海明以自家房产做抵押,从镇农业合作基金会贷款,1999年5月,为景区开业筹钱,马海明动员员工集体贷款,自己做担保人。

      景区开业后,没有营销资金,马海明制定了“瞄准工薪阶层,用口碑做宣传”的思路,他到洛铜、洛拖、白马集团等洛阳市大型企业,送去景区门票,请企业电视台免费播出他亲自制作的宣传片。图中展示的这些照片是马海明当年请人为景区拍摄的宣传照,这些照片都是他随身携带的,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拿出来宣传。

      马海明还想出了旅游营销的“6毛钱”战略:找到郑州市、洛阳市行业电话号码本,将景区门票寄往各个企业、学校、机关(一个信封、一张邮票、一张宣传单、五张门票共花费6毛钱),以免费门票吸引游客,为景区树立口碑。

      马海明曾到洛阳的公园发放景区门票和宣传单,还曾尽办法把重渡沟景区的宣传资料送进郑州旅游工作会议现场。

      同时,马海明亲自为景区撰写第一份导游词,邀请专家为景区发展出谋划策,到北京参加电视节目为景区做宣传。

      为带动景区致富,马海明动员群众经营农家宾馆,他到村民家里手把手教群众搞旅游接待,还把群众集中起来搞培训,为村民设计门楼,为村民的家庭宾馆取名字。

      通过发展家庭宾馆,重渡沟的村民得到了实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为依托重渡沟的竹资源优势开发旅游商品,马海明带领村干部赴浙江安吉县考察,背回几大包样品,说服本地工匠制作。

1997年7月10日,景区终于开业了。精准的市场地位,有效的营销措施,使重渡沟快速吸引了大批游客。十几年来,重渡沟发展地越来越好,成为国家4A级景区。

     2000年,马海明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听到这个消息,重渡沟村民在菩提树下流着眼泪跟他告别。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