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河镇
叫河是一个建制镇,境内淯河水注入丹江口汇入长江,属长江流域。叫河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淯河由东向西,群众称为“犟河”,谐音“叫河”。
天下河流大多自西向东,然而流经叫河的“淯河”却是自东向西,它发源自冷水,流经三川,自东向西穿越叫河全境,最后注入丹江口汇入长江。由于“反其道而行之”,群众称之为“犟河”,世代相传,久而久之,人民取其谐音谓之“叫河”。
二是淯河奔腾呼啸,日夜吼叫,称之“叫河”。
话说犟河自东向西奔流,被叫河境内的一座石山挡住了去路后,就在此汇成了一个深潭。它不仅阻碍了交通,而且常闹水患,淹没了许多良田。这里的群众世代盼望又朝一日能够犁开阙口,让“犟河”水顺流直下。为此百姓们年年在淯水河畔祈祷祭祀,百姓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忽一日,一头神牛应百姓之愿从天而降,奋力躬耕,在黎明之前犁开了山口,淯河水飞流直下,从此良田得以保全,交通得以顺畅,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由于河水在此水流顺畅,形成奔腾呼啸、日夜吼叫的气势,当地群众便称之“叫河”。
在叫河之上,百姓架起石桥,称之为“犁水桥”,一曰“叫河桥”。至清代嘉庆年间,此桥得以重修,建犁水庙,置犁水桥碑,为了供奉那头犁开山口的神牛,后人塑犁水神牛像世代供奉。
叫河镇地处栾川县西南部,是洛阳、南阳、三门峡三市通衢之地,距县城32公里,距洛阳156公里,南与西峡相邻,西与卢氏接壤,东、北分别于陶湾、三川相接。面积16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25个居民组,耕地1.2万亩, 人口2.02万,除汉族外,还有蒙、回、满、藏等7个少数民族290余人。境内峰峦重叠,山青水秀,南有老界岭,北有抱犊山,地势东高西低,淯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至新政村前龙脖入卢氏县老鹳河,向东南注入汉水,属长江流域。全镇平均海拔1086米,年均气温10.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109.1毫米,地处北中纬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叫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一是林木资源丰富。境内有自然林地138.67平方公里,飞播造林林地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7%,林种主要以针叶人工林和阔叶天保林为主,是长江流域主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各类经济林木品种繁多,主要经济林核桃年产量220吨。
二是中药材资源丰富。全镇已普查出的中药材有1402种,是辐射洛阳、三门峡和南阳三市的中药材集散地。天然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山萸肉、连翘、天麻、猪苓、茯苓等,现已发展山萸肉、杜仲80万株,天麻、猪苓、茯苓总量达65万穴,种植党参、丹参、桔梗2100亩,建成天麻高效种植示范村3个。其中山萸肉年产干品160余吨,居全县之首。中药材的发展已成叫河镇经济发展的潜力资源。
三是矿产资源丰富。目前矿藏主要有:金、银、铁、铅、锌及花岗岩等。其中栗树沟村矿山登记普查面积12.9平方公里,已探明金属储量为800万吨,属磁铁矿,平均磁铁品位9.8‰。
四是土特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拳菜、猴头、香菇、木耳、板栗、山漆、蜂蜜、鹿茸、银杏等,年平均采集量近万吨。依托栾川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观光的带动优势,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核桃等土特产将逐步成为旅游产品市场开发的优势资源。
五是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发源于倒回沟的叫河和发源于冷水镇的淯河于镇中心会合后经卢氏后最终汇入长江,镇域内全长55.6千米,流域面积61.6平方千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一。境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工矿业污染源废水稳定实现零排放,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的二类标准,能充分满足了叫河全镇区域内的民用、厂用水。同时大力开发水资源潜力,现已建成水利发电站5个,小水电装机容量达3500千瓦时。
六是旅游资源丰富。除古建筑犁水桥和张庄汉墓及石磕山景点外,尤以倒回沟自然风景区闻名遐迩。倒回沟景区是由“静、凉、奇、雅”的秀丽自然景观造就的一个集生态观光、森林探险、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其因王莽撵刘秀的神奇传说而得名,又喻“倒回人生、至善至美”、“回归自然、返老还童”之美意。景区内地貌奇特、山势雄伟、植被茂密、溪水清幽、潭瀑相连,奇石、雄山、秀水、幽林,构成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是避暑、休闲、疗养的绝佳胜地。海拔1950米的标志性景观擎天柱和海拔2133米的最高峰大鹏展翅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被中国旅游营销年会组织评选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
近年来,叫河镇党委、政府立足叫河镇情,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工业强镇、法德治镇”的四大战略,按照“工业保运转、农旅促融合、项目引资双带动、发展和谐两保障”的工作思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旅游、服务企业、农业增效、民生改善、平安建设这七项重点,真抓实干,负重爬坡,精神文明建设、法律道德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利民惠民持续深化,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日益提高,呈现出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