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地情网

志说栾川(一)

151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而地方志也素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栾川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资源丰富,人才辈出,1994和2000年出版的两版《栾川县志》对栾川县的矿产、中药材、林产品等各类资源做了全面详实记载,同时以令人信服的实事和数据,记述了栾川发展中的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让栾川地方志活起来,栾川县档案馆特别推出“志说栾川”主题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广大读者在阅读栾川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栾川。

夏商

《孟子》中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西周

属虢国莘川地。

东周

春秋时期前655年,晋灭虢,栾川属晋。战国时期,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诸侯国分晋,栾川属韩。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秦派内史腾灭韩,置颍川郡,栾川属之。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置三十六郡,栾川隶南阳郡析县。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栾川属之。五帝元鼎四年(前113),置弘农郡。栾川为亭,名鸾川亭,治所位今城关大南沟河(葌河)与伊河水交汇处之西侧,隶弘农郡卢氏县。

三国

栾川属魏,隶司州弘农郡卢氏县。

  西晋

武帝太始二年(公元226),置上洛郡,治所位今陕西商南,栾川隶上洛郡卢氏县。

                     南北朝

先后属北魏、西魏和北周,曾隶属鲁阳郡山北县、东亭县。

太宗贞观八年(634),栾川隶河南道卢氏县。玄宗先天元年(712),析陆浑县置伊阳县,治所位今嵩县旧县乡,栾川属之。

北宋

神宗熙宁二年(1069),栾川由伊阳县析出,置镇。隶虢州卢氏县。徽宗崇宁三年(1104),栾川置县,隶永兴军路虢州,治所在今县城老街。

太宗天会五年,即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灭北宋,栾川属金,隶虢州。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栾川县废为镇,隶虢州卢氏县。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南宋少博保军节度使王彦遣将杨坚收复栾川,复县治。未久,栾川复属金,为镇,隶虢州卢氏县。

栾川为镇,隶南阳府嵩州卢氏县。

栾川为镇,太祖洪武元年(1368),隶南阳府卢氏县。洪武三年(1370)改属陕州,万历初,改属河南府卢氏县。

中华民国

元年(1912),栾川为镇,隶河洛道卢氏县。1933年,省下设行政督察区,栾川隶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陕州)卢氏县。1947年元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鄂陕野战纵队解放栾川,置栾川县,隶豫鄂陕边区四专区。元月底,野战纵队东进,县治撤销,栾川仍隶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卢氏县。1947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鄂陕军区三分区部队解放栾川,置栾川县,隶豫鄂陕三专区。1948年6月,改隶七专区(陕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4月,陕州专区并入洛阳专区,栾川属之。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栾川县隶洛阳市。


分享到:
搜索